您的位置:首页 > 爱游戏官网体育彩票app
时间: 2024-06-08 21:16:38 | 作者: 爱游戏官网体育彩票app
西城区三里河路42号院内,有间挂着“宝明服装”招牌的小平房。别看房子小、位置偏,生意却一直很好。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,这间裁缝小铺凭借着好手艺、好口碑和好服务,历经35年风雨,屹立不倒。
不知道的人或许想不到,这间裁缝铺的主人竟是一位拄着双拐的女裁缝。作为北京首批残疾个体户之一,丁宝明35年来自力更生,为不计其数的普通市民、明星政要、残疾朋友甚至航天工作人员设计制作精美服装。
从小裁缝铺到服装设计工作室再到服装加工厂,丁宝明用亲身经历见证了个体户和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发展全程。
丁宝明的裁缝小铺不好找,因为位置不临街,但随便问个院里的居民,都能给指出准确位置。“30多年了,这院里的住户搬来又搬走的,就这间小铺没变过。”一位居民说着把记者引到了小铺门口。轻轻敲门,“稍等,来啦。”里面传来爽朗的应答声。几十秒后,开门的是拄着双拐的丁宝明,利落的短发,枚红色高领衫搭配黑色V领外套,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,看上去比她56岁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。
别看丁宝明脸上总是挂着笑,谁又能想到她自小就命运多舛。1963年,刚满1岁的她因为发烧患上小儿麻痹症,落下终身残疾;1980年,18岁的她勤奋好学准备高考,却在考前被告知残疾人不能报考,大学梦瞬间破灭;1982年,20岁的她本认为能接替母亲的岗位,捧起一份养活自己的“铁饭碗”,却没想到依然是因为残疾被单位拒绝,成了一名待业青年。
好在上天虽然拿走了丁宝明的双腿,却给了她一双巧手。从小就喜欢做针线活的丁宝明想到了做衣服。1983年,丁宝明用自家10平方米的卧室申请了营业执照,晚上睡觉,白天做活。“因为我情况特殊,当时政府特意照顾了我,允许我在自己家起照。”干了几年之后,1986年,因为生意有了起色,她租下自家楼门斜对面的闲置平房,挂上了“宝明服装加工店”的招牌。
丁宝明翻出几张小铺刚刚开张时的老照片,当时的这间裁缝小铺可以用简陋来形容,两台最老式的缝纫机和包缝机是当时的干活“主力”。“我的双脚不能踩踏板,特意买了一个小马达,接在缝纫机上代替双脚。”照片上年轻的丁宝明烫着利落的短发,即使架着双拐给客人量体裁衣,也从始至终保持着微笑。在其中一张照片里,斑驳的墙上挂着营业执照、各种奖状和一张服务公约。服务公约上写着:文明经商、礼貌待客、说线个字。“这个服务公约是我父亲亲手写的,直到现在都时刻提醒我,该如何为客户服务。”
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找丁宝明来做衣服的客人慢慢的变多,甚至一些国家部委的出国人员也慕名前来。“那时候普通人穿军便服、中山装,但是出国人员为出席正式场合经常要穿西装。”第一位来找丁宝明做西装的,是院里一位身材较胖的邻居阿姨,可是没有想到这第一身衣服就让丁宝明给做坏了。
当时,她刚从服装学校花了半年多时间学习完服装剪裁和制作,可面对这位阿姨拿来的上百块钱的料子,还是有些胆怯。服装裁剪一定要通过公式计算,丁宝明就照本宣科地按照公式裁剪,可谁知,阿姨来试穿时还是出了问题,胳膊抬不起来。丁宝明当时就傻眼了:明明计算没错,怎么袖笼就出了问题?最后请教了一位老师傅才得知,裁剪公式都是按照标准体形设定的,这位阿姨体形偏胖,特体不能直接套公式。
“没事儿宝明,这是第一次,下次你肯定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。”阿姨一句宽慰的话让丁宝明记了一辈子,她从此发誓,要一丝不苟地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。丁宝明开始琢磨,怎么样才可以让客人穿上最合体的衣服。1992年,她毅然将裁缝铺关闭,跑去北京联大师范学院服装设计系读了3年书。3年里,无冬历夏,不管天气多么恶劣,拄着双拐的她,从未落下一节课。1995年,丁宝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,回到小铺继续当她的女裁缝。丁宝明做衣服认真细致、穿着舒服的名声很快流传开了。渐渐地,慢慢的变多的客人走进这个连座儿都没有的小铺。丁宝明的生意慢慢的变好,有时候客人甚至需要预约3个月以上。
此时,外面的服装行业也正发生着变化。南方大批裁缝北上,驻扎在小区和商场里,服装行业充斥着竞争的味道。但丁宝明坚信只要有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的服务,就能留住客人。拿到了文凭之后,“宝明服装”好似插上了翅膀,在服装行业“飞”得更高了。
进入2000年之后,丁宝明将原来的“宝明服装加工店”注册成了“丁宝明服装设计工作室”,转型做起高级定制服装。她还成立了服装公司和服装厂,拥有上百名职工,承接各大企业、团体、学校的服装批量制作。
几乎每个穿过“宝明服装”的客人都会说,丁宝明做的衣服好看、舒服。丁宝明说,她的诀窍就在于她的量体裁衣不靠公式,而是靠眼睛和嘴。她在设计和制作之前一定会多用嘴跟客户沟通,多用眼睛观察客户的身体特征、职业特点甚至性格、爱好。所以她现在设计服装连标准公式都不用了,全凭经验,最后做出的成衣总是适合客户体形、符合客户职业特征的。
凭借高超的制衣技巧,丁宝明屡获国内外奖项,比如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“服装制版”第一名、国际技能比赛服装项目“男服制作”银奖,此外她还荣获过残疾人就业明星、北京市劳模、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。
2012年,精湛的技艺还让丁宝明拿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“嫦娥3号”工作人员服装的项目。丁宝明回忆,当时由于保密需要,她和团队接到订单时并不知道要为什么任务制作衣服,但对方要求很严格,要在48小时内拿出设计的具体方案。她一遍遍修改着服装的样式,经过半个月的忙碌,丁宝明如期制作完成。后来才清楚自己的公司是为“嫦娥3号”航天工作人员制作服装,因为做工精湛,最终从十几家备选企业中脱颖而出。
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奋斗,自己的事业从一个小裁缝铺发展成为服装工厂,制作一件服装的手工费也从80年代的两三块钱一条裤子,到现在的几百元一件,身价虽然高了,但丁宝明的公益心一直都在。她说,无论服装的潮流怎么发展,肢体残疾人总是最难买衣服,这一点她感同身受。“我们上半身比较壮,因为运动极少,腰粗腿却细,经常是上衣合适裤子不合适,腰塞进去了腿又太肥了。”这几天,丁宝明就正在为身高1.82米的残疾击剑运动员齐凯利做衣服,能为残疾人服务,是她最开心的事。
80年代的人生活水平不高,大多数人的衣服都是以缝补为主,一件衣服要穿很多个季节,只有过年才做新衣服。
“比如一条裤子,都会要求做肥点儿,夏天单穿,秋天里面套个秋裤,到了冬天再套个毛裤。”丁宝明说,小铺刚挂牌营业那些年,绝大多数人都是来小铺缝补或翻新。那时候的衣服都是以蓝色、灰色、黑色为主,只有新娘子才会穿红色或粉色。款式大多是军便服、中山装。有的呢子外套穿了好多年,表面的毛都磨光了,丁宝明就会将衣服拆成片,用原来的反面当正面,拼好缝好,又成了一件崭新的呢子外套;要是毛衣袖口和手肘部分磨破了,就会选一个颜色比较搭配的布头,用细致的针脚接一个补丁上去。
到了90年代,服装颜色从原来的蓝、灰、黑变得更多彩。慢慢的变多的人会拿着自己买的布料做衣服,布料以的确良、涤卡、化纤、人造棉为主,“这些面料都很便宜,做件衣服不贵又耐穿。”服装的款式开始发展成套装或者套裙,“90年代最流行三件套,我会在领子上做一些设计,让它看上去更时尚。”丁宝明说,在颜色上,90年代的人们喜欢穿格子、条纹和略鲜艳的颜色。
进入2000年之后,改革开放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服装更多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个性。“布料也不用顾客自己准备了,店里备着真丝、羊绒等几百种面料,并提供一条龙的定制服务。”丁宝明说,服装现在更像是人们的一个标签,每个人都想拥有不一样的标签。